——“看得见的用心”千里马配资,才是客户最信的保障
如果你在街头买个快餐,端盘子的是一国总理,你会感到亲民?还是觉得“秀过头”?
近日,加拿大总理潜在候选人马克·卡尼(Mark Carney)为竞选造势,亲自到温哥华一家连锁快餐店当“一日店员”。他戴着围裙、笑容可掬地端汉堡、扫地、招呼顾客,试图用“接地气”的形象拉近选民距离。
但网上舆论却分成两派:有人夸他接地气,也有人讽他作秀,称其模仿“特朗普快餐秀”,不如实干。
我看到这个新闻,第一反应不是政治,而是联想到我们豆制品行业:
“一个做吃的厂子,最怕的不是产品有点差,而是老板从来不下车间。”我们厂自己在经营腐竹时就踩过这个坑——早期我不进厨房,交给别人管,结果出过包装漏气、仓储潮湿等问题。后来我下定决心,每周“踩两次泥地”,客户投诉从月均十几条降到几乎归零。
展开剩余78%所以今天我想借“加拿大总理端盘子”这事,聊聊:
为什么一个食品企业的负责人,必须亲自参与品质管理?这个“下车间”的动作,到底有没有用?
一、食品企业的核心,不只是机器和流程,而是“人有没有心”
做食品的朋友都懂,哪怕你有一套完美SOP标准,但执行人不用心、现场没人盯,流程就可能“虚设”。
你问过自己这些问题吗?👇
你的豆腐干包装线有没有真实“抽检”? 客诉回来之后,工艺流程谁复盘、谁负责? 仓储区的湿度、运输时间、出厂追溯,谁盯得最细?我认识一些同行,办公室装潢得很高级,但客户要来车间看看时,总是推说“工人不方便”或“太忙”。
说句实在话:越怕人看,越有问题。越愿意让客户参观,越容易赢信任。
二、我们厂做的一件事:每月“负责人陪检日”,效果非常明显
2023年我们“鲜临门”品牌内部推了一项制度:每月抽2天千里马配资,我亲自参与从原料验收到仓储发货全流程抽检记录,并写反馈给品控主管。
刚开始员工觉得紧张,但做几次后,反而变成了“找我提问题”的机会。现场氛围从“管人”变成了“协作”。
我们发现了一些原本流程里无法发现的细节问题,比如:
某批豆皮真空袋虽合格但太薄,运输中压损率高达6%; 一位装货工操作不规范,未用一次性手套,容易带入污染; 某冷藏线电压不稳,影响冷链温控,豆干容易变质。于是我把这些整理了一份表,下面分享出来👇
📊 企业高管参与品质流程 vs 客户满意度数据对照表
这个表给了我们两个结论:
✅ 客户不怕你有问题,但怕你没人回应问题;
✅ 下车间,不是“多做事”,而是“让客户信你是用心的”。
三、“管理者不脏手”,才是最大风险来源
很多企业把“管理”理解为坐办公室、发指令。但你看看那些做得久的品牌——无论豆腐、面包、酱油,他们的创始人、负责人,无不是“从锅边蹲到柜台”。
我很认同一句话:
“一切脱离现场的管理,都是纸上谈兵。”——稻盛和夫还有句我家乡和平县的客家话说得更朴实:
“厂大唔怕,怕冇人睇锅头。”(厂子再大,也不能没人看锅。)
四、如果你做食品,我建议你从这三步开始下沉一线
✅ 1. 每月抽检+员工座谈
不是抽象监督,而是真看产品、真听建议,反馈要落地。
✅ 2. 视频/图文记录下沉行为
不要藏,要让客户看到你在“负责”,这是一种软实力背书。
✅ 3. 邀请老客户来参观,开放生产环节
哪怕是简单的“试吃+看线+聊流程”,都能建立强信任。
我们现在每季度邀请一次老客户、商户、平台代表参观工厂,安排食堂一起吃饭,一天的沉浸式体验,回来订单反而更稳。
写在最后:做吃的,就别怕被看见
食品行业和别的不一样,我们是被端上餐桌的。
人家吃进嘴里的,不只是豆腐、腐竹、豆皮,更是你这个厂的“底线”。
我们不能指望客户“相信我”,而是要让客户“看见我有多认真”。
所以最后我想送给同行一句话(也是我这篇文章的主旨):
“看得见的用心,才是真正的品质保障。”如果你也在做食品生意,不管是豆制品、酱料还是冷冻食品,欢迎留言跟我聊聊你在品质管理中踩过的坑、总结的经验。
我们不是大厂,但我们可以做一个“真看得见、真管得住”的食品品牌。
——END——
#豆制品#品质管理 #一线经验 #食品安全 #工厂经营 #厂里说 #领导力千里马配资
发布于:广东省配亿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